首页>
根据【作者:艾延廷,王志,沙云东】搜索到相关结果 23 条
-
航空含氟树脂电缆燃烧及火蔓延特性研究
-
作者:
王志
邹积昀
曲芳
来源:
化工新型材料
年份:
202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含氟树脂电缆
电缆垂直燃烧
烟气产生速率
碳化高度
热释放速率
-
描述:
使用锥形量热仪和电缆垂直燃烧实验仪,对配有聚四氟乙烯(PTFE)护套和聚全氟乙丙烯(FEP)护套的两种航空含氟树脂电缆的燃烧和垂直火蔓延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三个热辐射强度下对航空含氟树脂电缆进行实验,比较分析了热释放速率、质量损失和烟气产生速率三个主要燃烧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对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绕包工艺护套比挤出工艺护套在燃烧早期的热释放速率更高;相比之下,FEP护套电缆的燃烧反应更剧烈,更容易受到热影响而产生质量损失和失效。在标准火焰冲击的垂直实验中,FEP护套电缆的碳化高度更大且火蔓延能力更强,而PTFE护套电缆的工作失效更快。同时,采用火势增长指数和烟气参数评估不同热辐射强度下航空含氟树脂电缆的火灾危险性。
-
航空含氟树脂电缆燃烧及火蔓延特性研究
-
作者:
王志
邹积昀
曲芳
来源:
化工新型材料
年份:
202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含氟树脂电缆
电缆垂直燃烧
烟气产生速率
碳化高度
热释放速率
-
描述:
使用锥形量热仪和电缆垂直燃烧实验仪,对配有聚四氟乙烯(PTFE)护套和聚全氟乙丙烯(FEP)护套的两种航空含氟树脂电缆的燃烧和垂直火蔓延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三个热辐射强度下对航空含氟树脂电缆进行实验,比较分析了热释放速率、质量损失和烟气产生速率三个主要燃烧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对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绕包工艺护套比挤出工艺护套在燃烧早期的热释放速率更高;相比之下,FEP护套电缆的燃烧反应更剧烈,更容易受到热影响而产生质量损失和失效。在标准火焰冲击的垂直实验中,FEP护套电缆的碳化高度更大且火蔓延能力更强,而PTFE护套电缆的工作失效更快。同时,采用火势增长指数和烟气参数评估不同热辐射强度下航空含氟树脂电缆的火灾危险性。
-
航空电液伺服系统阀套珩磨材料去除体积预测研究
-
作者:
何鸿宇
杨长勇
苏浩
王志
来源:
航空制造技术
年份:
202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优化模型
珩后孔径精度
珩磨去除体积
停留时间
初始模型
-
描述:
针对珩磨加工阀套孔生产率低、加工精度难控制等问题,开展了内孔珩磨技术研究,通过分析9Cr18不锈钢珩磨过程中材料去除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一套适用于珩磨加工的材料去除体积理论公式。同时为使珩后孔不同轴向位置处的孔径趋近一致,需要在上下越程处增设停留时间,以此改进初始模型。基于初始模型与优化模型分别开展单因素珩磨试验,结果表明,往复速度和珩磨压强是影响珩磨材料去除体积的显著因素,针对珩磨材料去除体积与珩后孔径差,优化模型与初始模型的预测结果分别与对应的试验结果对比,可发现优化模型预测精度相较于初始模型分别提高25%~30%。在越程段增设停留时间并不会降低加工效率,可提高珩后孔尺寸精度,实现材料去除体积的准确预测。
-
湿热老化对航空电线电缆防火性能的影响研究
-
作者:
张思宇
王志
曲芳
来源:
科技与创新
年份:
202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线缆
含氟聚合物
湿热老化
热解特性
-
描述:
含氟聚合物是航空电线电缆的典型材料,选取聚全氟乙丙烯(FEP)航空电线电缆(型号AFSXF150-250V)作为研究对象,按照GJB 17.15—1984《航空电线电缆试验方法—耐潮试验》标准,利用温湿度盐雾淋雨综合箱对样品进行为期15 d的人工加速湿热老化处理,利用热重-差热分析仪对湿热老化前后的样品进行热解实验,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经湿热老化后的航空线缆防火性能有所下降。
-
航空电缆火焰冲击实验与模拟
-
作者:
李启伦
王志
曲芳
来源:
科技与创新
年份:
202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热物性参数
Fluent模拟
含氟聚合物
航空电缆
-
描述:
航空电线电缆作为传输电信号和电的重要载体,连接着飞机的电源与载体,因此存在着可能引发火灾的危险。含氟聚合物是航空电线电缆套层结构的典型材料,选用聚四氟乙烯(PTFE)这种含氟树脂材料作为试验研究对象的套层。对航空电线电缆进行了火焰冲击试验,并使用Fluent软件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分析航空电缆在火焰冲击下的温度变化与热解过程,验证了PTFE燃烧碳化后仍对火焰冲击有阻挡作用。
-
基于流截法的航空发动机室内试车推力校准
-
作者:
艾延廷
朱亚强
张巍
林山
田晶
来源: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年份:
201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室内试车台
航空发动机
推力校准
流截法
数值模拟
-
描述:
分析了基于截面法的航空发动机室内试车推力校准方法,针对该方法中假设截面参数均匀带来计算误差的问题,结合流线法提出了基于流截法的推力校准方法。通过减少控制体动量交换面,缩小测量截面的面积,推导出航空发动机室内试车台进气道附加阻力、台架阻力和底部阻力的计算公式。开展了发动机在不同试验工况下流场的数值模拟、试车试验以及对比验证,并对低压转子94%转速的工况进行了推力校准计算。研究表明: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证明了模型和模拟方法可靠,计算得到各项阻力值和发动机总推力,与截面法相比,流截法校准精度提高了0.45%。
-
太阳辐射对航空发动机露天试车台热变形的影响
-
作者:
汪才
艾延廷
张巍
林山
汪英
来源: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年份:
202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阳辐射
有限元模型
航空发动机
热变形
ASHRAE模型
露天试车台
-
描述:
航空发动机露天试车台暴露于室外大气环境中,太阳辐射将导致其结构热变形,直接影响测试精度。首先使用ASHRAE模型对ANSYS Workbench中Solar Calculator功能模块的辐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确定了模块计算的准确性;然后基于Solar Calculator功能模块对露天试车台结构温度场进行计算分析,探究了太阳辐射对露天试车台结构热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Solar Calculator功能模块计算太阳辐射强度最大误差为5.20%,露天试车台因温度变化导致在x、y、z方向上分别伸长0.033%、0.107%和0.020%。还对基于有限元结构建模与利用线膨胀系数估算的结构变形进行了计算,两种算法的平均误差在6.52%以内,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用于热变形计算的合理性。
-
航空发动机振动传递特性研究进展
-
作者:
汪才
艾延廷
陈仁桢
张凤玲
艾辛平
来源:
航空发动机
年份:
202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振动控制
传递路径
整机振动
航空发动机
传递路径分析法
扩展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法
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法
-
描述:
航空发动机振动传递规律是业内研究热点之一。为了控制整个机械系统振动传递,通过找到振动能量的传递主要路径,进行了结构优化和参数设计。介绍了航空发动机振源机理及研究进展,分别对航空发动机规律性激振源与非规律性激振源进行了系统地论述,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转子系统故障的研究情况;详细分析了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及其衍生方法相关技术的优点以及近年来传递路径分析法(TPA)、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法(OTPA)、扩展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法(OPAX)等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在汽车、地铁、船舶、航空领域中的应用,指出了不同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对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传递特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由于振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并未系统开展,分类综述了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传递特性研究成果,搜集整理了应用于转子-轴承-机匣-吊挂系统振动传递分析方法,可为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传递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
航空发动机螺栓连接结构薄层单元静力学非线性模型修正
-
作者:
刘玉
赵迪文
艾延廷
付鹏哲
刘仕运
来源:
航空动力学报
年份:
202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线性刚度模拟
螺栓连接结构
刚度测试
有限元建模
非线性模型修正
-
描述:
针对于航空发动机机匣带有止口的螺栓连接结构的非线性刚度特征提出一种新的非线性模拟方法以及模型修正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种非线性薄层单元方法对螺栓连接结构的非线性刚度特征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估;然后,提出一种新的双加权响应面修正方法;最后,使用该修正方法对螺栓连接结构静力学非线性模型修正: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非线性薄层单元简化模型可以预测实际螺栓连接结构考虑止口接触面粗糙度的非线性刚度特征;提出双加权响应面修正方法修正前后的刚度误差维持在3.5%以内,验证了建模以及修正方法的可行性。
-
航空发动机高速锥齿轮瞬态动力学分析与试验研究
-
作者:
栾孝驰
沙云东
郭小鹏
廖宇楠
赵奉同
刘欣
来源:
推进技术
年份:
201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声测法
航空发动机
中央传动锥齿轮
动力学分析
断裂故障
行波共振
-
描述:
针对航空发动机中央传动锥齿轮由行波共振引起的掉块故障,采用瞬态接触动力学分析方法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手段,对行波共振发生时从动锥齿轮的共振特性和应力分布开展研究。基于声测法开展了航空发动机中央传动锥齿轮行波共振试验,研究中央传动锥齿轮行波共振特性,获取了从动锥齿轮行波共振动频、危险转速以及破坏断裂特征。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试验中出现三节径共振皆是前行波共振,四节径共振是后行波共振;三节径共振危险转速范围为74.2%~76.2%,四节径共振危险转速范围为102.8%~104.2%。数值仿真与试验测试中结构静频值具有一致性,三节径误差小于2%,四节径误差小于5%,验证了仿真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仿真计算四节径行波共振时从动锥齿轮齿根处和辐板应力集中,应力分布形式与齿轮故障复现试验断裂形式基本一致,辐板正面应力值大小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误差在0.5%~9.5%,满足工程级应力预测要求,验证了瞬态接触动力学分析方法对齿轮行波共振应力预测的有效性。试验表明该齿轮结构是否存在初始缺陷是发生齿轮断裂故障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