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发动机延寿】搜索到相关结果 557 条
-
飞机发动机舱失火仿真研究
-
作者:
张沛
钟剑龙
汪箭
来源:
航空科学技术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失火
发动机舱
FDS
飞机
仿真计算
-
描述:
发动机舱失火会直接威胁飞机的安全,开展失火仿真研究能够改进飞机设计。提出了一套飞机发动机舱失火仿真研究思路,并以某型飞机发动机风扇舱为实例,在火灾动力学模拟(Fire Dynamics
-
航空发动机安全保护控制研究综述
-
作者:
齐义文
曹峥
崔建国
来源:
航空科学技术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全保护
航空发动机
控制方法
-
描述:
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其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发动机既要发挥极限性能又不能超过限制边界,这使得发动机安全性变得愈发重要,相应的控制设计、状态监测和安全保护问题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现有
-
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工艺分析
-
作者:
岳杰
卢海涛
来源: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形控制
锥形钣金件拉伸成形
工艺分析
-
描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航空发动机的加工制造也日趋复杂。本文在分析某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特点的基础上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工艺进行了分析。
-
向飞机发动机扔硬币后果严重
-
作者:
暂无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起淮
机毁人亡
法学研究会
航班延误
在现场
精神疾病史
飞机发动机
机务人员
燃烧区
违法犯罪
-
描述:
6月27日,原计划于12∶40起飞的南航CZ380浦东—广州航班,一名老年旅客在登机过程中向飞机发动机投掷硬币,致使航班延误5个多小时。经安全检查,警方在现场找到9枚硬币,其中1枚落在发动机内,其余
-
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民航发动机状态监测
-
作者:
吴瑀倩
李静
吴晓舟
王华伟
来源: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深度学习理论
大数据处理
发动机状态
-
描述:
民航飞机发动机设备构造精密、复杂,其监测系统收集的数据中蕴含了丰富的故障信息;传统发动机状态诊断依靠数据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模型,但其在深入理解与归类信号特性方面的表现难以尽如人意;此外近年兴起了多层
-
航空发动机轴承滑蹭损伤形貌分析
-
作者:
谢向宇
方明伟
罗军
徐进
陈煜
来源:
轴承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蹭伤
磨损
圆柱滚子轴承
-
描述:
针对影响高速滚动轴承服役寿命关键因素之一的打滑蹭伤问题,通过观察宏观、微观形貌及轮廓分析等方法,对航空发动机服役后蹭伤轴承与未蹭伤轴承进行滑蹭损伤的形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蹭伤轴承滚子覆着整周的色带,内圈呈现密布的剥落坑,且蹭伤表面存在烧伤层,内圈轮廓较未蹭伤轴承磨损更为严重。
-
航空发动机附件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研究
-
作者:
罗勇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质量管理
对策
研究
思路
-
描述:
本文分析了航空发动机附件制造企业从公司层面到部门层面质量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框架性对策。
-
基于深度学习的航空发动机故障融合诊断
-
作者:
车畅畅
王华伟
倪晓梅
洪骥宇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故障诊断
深度学习
抗干扰能力
决策融合
-
描述:
通过对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能够正确判断各部件工作状态,快速确定维修方案,保证飞行安全。在结合深度信念网络和决策融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航空发动机故障融合诊断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发动机
-
航空发动机装配质量控制研究
-
作者:
苏巧灵
来源:
机电信息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装配
质量控制
-
描述:
航空发动机装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零部件众多,工艺复杂,相应的制造和装配技术难度越来越大,致使过程运行状态和控制因素更具复杂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现首先分析当前航空发动机装配存在的一些质量控制问题,并从装配质量的事前控制预防、装配过程的监督及关键点控制两个方面分析了装配质量控制的要点。
-
航空发动机榫槽拉刀快速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
-
作者:
高翔
周来水
赵西松
卫炜
来源: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维造型
航空发动机
CAD
参数化设计
榫槽拉刀
-
描述:
在分析航空发动机涡轮盘榫槽拉刀传统设计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某航空企业实际需求,提出一种榫槽拉刀的三维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建立榫槽拉刀三维参数化模型模板,构建模型模板实例库从而实现榫槽拉刀的三维参数化快速设计,避免了大量的参数计算和重复设计,缩短了榫槽拉刀的设计周期、提高了榫槽拉刀的设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