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航空管制雷达 可靠性优化设计 刚强度分析 天线表面精度分析 冗余设计】搜索到相关结果 2814 条
-
四旋翼倾转飞行器操纵冗余设计
-
作者:
杨洋
陈维芹
陈仁良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年份:
202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飞行动力学
四旋翼倾转
操纵策略
配平计算
-
描述:
建立了四旋翼倾转飞行器旋翼、机翼、机身的非线性气动模型和飞行动力学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仿真模型,根据仿真模型计算各个操纵面的操纵效率,确定了不同状态下各个通道需要用到的操纵方式,结合飞行动力学模型和操纵方式,在纵向通道上进行了全包线的配平计算,表明了操纵策略的可行性。
-
航空发动机试验舱应力分析和强度设计
-
作者:
邱伶
李慧芳
钱才富
来源:
计算机辅助工程
年份:
202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有限元
校核
试验舱
改造
强度评定
应力分析
-
描述:
针对航空发动机试验舱结构和载荷复杂、常规计算很难做到精确的强度设计和进行疲劳分析的问题,对某航空发动机大型试验舱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大小和分布,并依据压力容器设计标准进行强度评定
-
航空应急投送信息传输可靠性优化设计仿真
-
作者:
王建华
王虎贲
来源:
计算机仿真
年份:
202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息传输
航空应急投送信息
传输时延
-
描述:
针对当前航空应急投送信息传输方法存在丢包率高和信息传输时延高等问题,提出航空应急投送信息传输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在引入区分服务思想的基础上,计算航空应急投送信息的重要性,根据信息重要性划分航空应急
-
雷达精度飞行试验目标飞机选择分析
-
作者:
郑全普
郑光勇
赵文杰
霍烁烁
谢婷婷
来源:
现代防御技术
年份:
202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动态跟踪误差
雷达散射截面积
雷达精度试验
随机误差
-
描述:
在雷达精度飞行试验中,配试飞机的尺寸、形状、RCS等都会对试验数据产生影响。从方位误差、距高误差、高度误差3个方面分析了不同配试飞机对雷达精度飞行试验数据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计算2种飞机对试验数据产生的误差,提出了运用不同飞机进行雷达精度试验的原则方法,可以用于指导雷达精度试验配试飞机的选择。
-
舰载机雷达抗恶劣机械环境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
作者:
秦志刚
顾张祺
来源:
现代雷达
年份:
202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舰载机雷达
评价方法
结构设计
仿真分析
抗恶劣机械环境
-
描述:
舰载机雷达所处的机械环境相对普通机载雷达而言更为复杂恶劣,文中对舰载机雷达抗恶劣机械环境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舰载机雷达面临的特殊的机械环境条件,提出了抗恶劣机械环境的结构设计
-
民航空中管制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研究
-
作者:
张其乐
来源:
科学技术创新
年份:
202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航事业
可靠性
管制通信系统
-
描述:
民航空中管制通信系统主要通过无线设备进行通信,研究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对提升民航事业的服务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民航空中管制通信系统的主要构成,其次对民航空中通信系统的干扰因素进行阐述,最后结合民航通信事业特点,对提升通信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进行重点研究。
-
大变形柔性扑翼飞行器的气动分析与优化设计
-
作者:
袁宏禹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2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总体设计
柔性扑翼飞行器
流固耦合
非定常气动
优化设计
-
描述:
大变形柔性扑翼飞行器的气动分析与优化设计
-
某型飞机进气道气流调节装置的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
作者:
刘天赐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年份:
202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运动学模型
气动特性
强度校核
变几何进气道
气流调节装置
-
描述:
某型飞机进气道气流调节装置的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
航空电反推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振动及强度分析
-
作者:
孙桂林
蒋佳楠
袁瑞林
王培路
宋受俊
刘卫国
来源:
电机与控制应用
年份:
202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冲击响应
响应谱分析
电机振动
永磁同步电机
模态分析
-
描述:
电机的模态是分析振动的基础,由固有频率、振型和阻尼比决定。当电机工作时的激振频率与某一阶的固有频率相同或者相近时,会产生共振,导致电机剧烈振动,影响其正常运转。在对应用于航空电反推系统的双通道永磁
-
飞机强度地面试验拉压垫连接强度因素分析
-
作者:
张辛瑞
来源:
科技创新与应用
年份:
202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型双向加载技术
连接强度
拉压垫
影响因子
-
描述:
在飞机强度地面验证试验中,载荷施加处于极为重要的环节。一种由橡胶块和铝制衬块组成的新型双向载荷施加技术,近年来在飞机结构强度验证中得到应用,提高了载荷施加精度,提升了试验效率。但作为一种新型双向载荷施加技术,其连接强度备受设计人员关注。文章旨在通过有限的试验数据,初步探究连接强度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