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航空轴承钢,寿命预测,有限元分析,滚动接触疲劳】搜索到相关结果 231 条
-
航空发动机轴承钢滚动接触疲劳模拟及寿命预测
-
作者:
付悍巍
张绍田
来源:
航空材料学报
年份:
202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轴承钢
寿命预测
有限元分析
滚动接触疲劳
-
描述:
航空发动机轴承钢滚动接触疲劳模拟及寿命预测
-
航空发动机轴承钢滚动接触疲劳模拟及寿命预测
-
作者:
付悍巍
张绍田
来源:
航空材料学报
年份:
202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轴承钢
寿命预测
有限元分析
滚动接触疲劳
-
描述:
航空发动机轴承钢滚动接触疲劳模拟及寿命预测
-
航空齿轮钢滚动接触疲劳性能预测与表面完整性优化
-
作者:
吴吉展
魏沛堂
吴少杰
刘怀举
朱才朝
来源:
机械工程学报
年份:
202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数据驱动
寿命预测
疲劳性能
滚动接触疲劳
表面完整性
-
描述:
寿命为输出,采用GA-BP神经网络和SVM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滚动接触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探究了表面完整性参数对滚动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多元回归的滚动接触疲劳寿命预测公式,疲劳寿命预测值在1.5倍分散带以内;并在给定设计寿命下采用遗传算法对表面完整性参数进行优化,服务于传动构件抗疲劳设计。
-
航空齿轮钢强化工艺与表面完整性关联规律研究
-
作者:
吴吉展
朱才朝
魏沛堂
刘怀举
吴少杰
来源:
表面技术
年份:
202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二次喷丸
微粒喷丸
滚动接触疲劳
滚磨光整
表面完整性
-
描述:
400MPa以上;二次喷丸及喷丸光整能显著提升表面硬度,相比磨削状态的645HV分别提升到718HV、721HV。结论 二次喷丸、微粒喷丸、光整等工艺通过影响齿轮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硬度梯度等表面完整性参数,从而影响润滑状态、受力状态、应力集中、失效风险等,直接影响齿轮的服役性能。
-
服役工况及喷丸强化对航空齿轮钢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
-
作者:
李嘉玮
赵新浩
李炎军
吴吉展
魏沛堂
刘怀举
来源:
表面技术
年份:
202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滑差率
接触应力
喷丸强化
服役工况
航空齿轮钢
滚动接触疲劳
-
描述:
由10%增至20%、30%时,试件的滚动接触疲劳寿命分别下降了18.9%和42.8%,同时寿命分散性有所降低。此外,研究发现喷丸强化使试件表面残余压应力提升了104.3%,并形成了残余压应力层,表面
-
服役工况及喷丸强化对航空齿轮钢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
-
作者:
李嘉玮
赵新浩
李炎军
吴吉展
魏沛堂
刘怀举
来源:
表面技术
年份:
202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滑差率
接触应力
喷丸强化
服役工况
航空齿轮钢
滚动接触疲劳
-
描述:
由10%增至20%、30%时,试件的滚动接触疲劳寿命分别下降了18.9%和42.8%,同时寿命分散性有所降低。此外,研究发现喷丸强化使试件表面残余压应力提升了104.3%,并形成了残余压应力层,表面
-
立足轴承钢 助力“产学研”落地生根——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付悍巍
-
作者:
徐飞
来源:
中国高新科技
年份:
202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氏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侵蚀区
碳化物
铁素体
材料学院
滚动接触疲劳
夹杂物
碳原子
位错胞
-
描述:
立足轴承钢 助力“产学研”落地生根——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付悍巍
-
立足轴承钢 助力“产学研”落地生根——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付悍巍
-
作者:
徐飞
来源:
中国高新科技
年份:
202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氏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侵蚀区
碳化物
铁素体
材料学院
滚动接触疲劳
夹杂物
碳原子
位错胞
-
描述:
立足轴承钢 助力“产学研”落地生根——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付悍巍
-
航空发动机叶片高低周复合疲劳寿命预测与损伤机理研究
-
作者:
王妍
毕俊喜
葛新宇
王柳璎
王永相
来源: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202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低周复合疲劳
寿命预测
疲劳损伤
航空发动机叶片
-
描述:
针对航空发动机叶片在服役期间承受交变载荷极易发生疲劳损伤和高低周复合疲劳寿命预测问题,开展了叶片损伤机理分析和基于高低周复合载荷的耦合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研究。首先,分析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损伤机理
-
航空发动机用聚四氟乙烯软管仿真方法研究及疲劳寿命预测
-
作者:
高凯
史志勇
冯凯
来源:
内燃机与配件
年份:
202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软管
寿命预测
仿真方法
-
描述:
为满足航空发动机寿命、可靠性及安全性相关要求,本文开展了航空发动机用聚四氟乙烯软管多层复杂结构的建模及有限元分析,并通过开展了试验以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软管建模方式及仿真方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