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适航知识获取与表示方法研究
作者: 赵芷晴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不平衡分类  重采样  平衡随机森林  产生式规则  框架网络  面向对象表示法  
描述: 后续系统的完善中体现出来;本文基于SMOTE重采样方法,设计了基于实例距离分布重采样方法对定义进行抽取。实验分析表明,该重采样算法结合由C4.5决策树构建的平衡随机森林,在处理航空发动机适航知识中的定义抽取这样的极不平衡数据集的分类问题时,可提高分类结果,优于在全语料上进行直接分类的方法。
航空发动机模型组态与修正技术研究
作者: 俞明帅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组态建模软件  部件级模型  仿真  动态链接库  模型修正技术  运行稳定性  
描述: 链接库模型和配置文件进行发动机仿真,可以得到与组态建模软件一致的结果。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输出组态建模软件中模型的功能,输出的模型可用于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半物理仿真试验。航空发动机模型的计算精度一直是建模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数值计算与试验研究
作者: 林志勇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燃烧室  数值计算  数值仿真  
描述: 燃烧室分别进行了研究。br 首先针对某型辅助动力装置全环形回流燃烧室开展了燃烧性能试验研究。设计并加工了全环形燃烧室试验系统,并采用温度耙测量全环形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压力耙测量全环形燃烧室进出口总压损失
基于机载模型的航空发动机解析余度研究
作者: 段姝婧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支持向量回归机  传感器  故障诊断  推进系统矩阵  
描述: 作为测量元件,传感器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感器信号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工作。因而,很有必要建立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传感器故障检测、隔离与重构系统,以
基于油液分析的航空发动机磨损状态智能监测研究
作者: 吴晓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油液监测  相对劣化度  反面选择算法  AR(n)模型  
描述: 的油液监测技术所得到的信息最能直接反映出系统的运行状态。本文以传统的油液理化技术、铁谱技术和光谱技术为基础,将传统的统计学方法与新兴的人工智能方法相结合,开展关于航空发动机磨损状态智能监测系统的研究
航空发动机叶片型面测具快速设计技术研究
作者: 兰凌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叶片  叶片型面检测  叶片型面测具  快速设计  
描述: 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模板的叶片型面测具快速设计技术,通过对模板模型的驱动更新自动生成检测相似结构叶片的型面测具,应用Teamcenter进行数据管理,在UG平台上开发了航空发动机叶片型面测具快速设计系统
基于非线性滤波器的航空发动机气路性能分析
作者: 吕怡秋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气路性能  粒子滤波  卡尔曼滤波  自适应滤波  非线性模型  
描述: 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是实现发动机低成本维护以及安全飞行的重要手段,而气路性能分析作为发动机健康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直接影响发动机健康管理功能的实现,因此,本文以某型涡扇发动机非线性模型为基础,开展
考虑实测支承动刚度的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建模及验证
作者: 赵文涛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整机振动  动刚度  临界转速  有限元分析  
描述: 耦合系统,所以有必要从整机模型来研究航空发动机的振动问题。整机有限元模型不仅能体现转子动刚度的特点,还考虑到了机匣的局部振动和转子与静子耦合的影响,真实地体现了转子系统的动力特性。由于航空发动机结构
航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诊断及信号重构
作者: 赵文博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卡尔曼滤波器  传感器故障诊断  容错控制  信号重构  
描述: 在航空技术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发动机控制系统愈发复杂。因此,对控制系统故障的及时诊断及容错控制越发重要。针对此问题,本文以某型航空发动机为例,重点研究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诊断、隔离并重构故障信号技术
航空发动机外涵空气换热器性能研究
作者: 胡训尧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涵换热器  管道型面  压力损失  换热特性  热应力分析  数值模拟  
描述: 也相应增大。在固定缝宽为1mm后,开缝间距比为 2 1/s s =3时换热效果最佳,其翅片周围形成既强烈又连贯的涡流。 最后,论文对换热器的结构应力进行了分析。光滑管结构热应力最大位置出现在管道弯曲处
< 1 2 3 ... 30 31 32 ... 50 51 5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