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中俄军事技术合作 军事航空工业 工业发展 中国空军建设】搜索到相关结果 2352 条
-
航空产业展望——中国航空工业展望
-
作者:
赵群力
来源:
高科技与产业化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产业 高技术产业 企业合作 经济发展 中国制造 主一
-
描述:
航空产业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高技术产业主一,不仅技术领域和产业链覆盖非常广,同时对经济、科技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世界各国都通过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我国《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表示要扶持航空产业,将航空产业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
-
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创新情况研究
-
作者:
刘元雷
陈晓和
来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知识生产函数 航空工业 技术创新效率
-
描述:
航空工业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强国梦想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分析我国航空工业技术创新现状,针对2000—2012年中国航空产业数据,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对人才投入和技术创新投入两方面,分析了对我国民用航空工业
-
从军机制造看中国航空工业
-
作者:
唐京伟
来源:
中国档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航空工业 飞机发动机 军事委员会 制造 从军 中央人民政府 抗美援朝 空军部队
-
描述:
要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印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李富春为副主任,刘亚楼、何长工、段子俊、马文为委员的航空工业管理
-
我国航空工业转包生产升级战略分析
-
作者:
刘蕾
来源: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工业 转包生产 升级战略
-
描述: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向国外购买航空产品不断产生贸易补偿,国内航空工业转包工业应运而生。历经30余年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航空工业转包生产获得
-
MC-21:俄罗斯复兴民用航空工业的梦想
-
作者:
魏冷
来源:
大飞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1 飞机制造厂 干线客机 奥列格 伊尔库 下线仪式 梅德 杰夫 民机
航空工业 MC
-
描述:
当地时间6月8日,承载着俄罗斯复兴民用航空工业梦想的新一代窄体干线客机MC-21在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隆重下线。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亲临下线现场,并进入飞机驾驶舱进行体验。在下线仪式上,伊尔库特
-
浅析航空工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
-
作者:
罗孝鹏
来源:
科教导刊(电子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技术运用 机械制造
-
描述: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工业发展、技术研究中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围绕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情况,对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总结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并对航空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电弧离子镀技术在航空工业上的应用
-
作者:
匡君君
姜春玉
刘宏斌
来源:
电镀与精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弧离子镀技术 基本原理 航空工业 应用
-
描述:
在航空工业中,电弧离子镀技术是一项很重要的镀膜技术,介绍了电弧离子镀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并结合国内外航空工业中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与发展,重点介绍了电弧离子镀技术在我国航空工业,尤其是航空发动机叶片、复合材料制件上的工程应用。
-
浅析航空工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
-
作者:
罗孝鹏
来源: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技术运用 机械制造
-
描述: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工业发展、技术研究中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围绕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情况,对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总结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并对航空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高分子材料在航空工业方面的应用前景
-
作者:
张君慈
来源:
化工管理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 航空工业 应用前景
-
描述:
文章介绍了航空工业对高分子材料的基本要求,阐述了高分子材料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展望了高分子材料在航空工业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能够给同行带来一些参考。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航空工业的实践探索
-
作者:
陈浩
杨蕴石
来源:
国际航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工业 供给 改革 结构 亚太经合组织 经济工作 编制工作 领导人
-
描述:
迈向中高端”。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的航空工业应如何通过推动行业自身的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以提高供给侧的体系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