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基于点云配准的航空发动机数字孪生模型构建
作者: 任彬     汪小雨   来源: 机械设计与制造 年份: 202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快速点特征直方图   数字孪生   航空发动机   模型构建   风扇  
描述: 点云配准是实物和场景数字孪生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为了适应航空工业高效、精确的虚实结合工业模式,提出了基于快速点特征直方图FPFH(Fast Point Feature Histogram)特征识别
航空发动机数字工程初步研究与发展思考
作者: 黄维娜     黎方娟     祁宏斌   来源: 航空学报 年份: 202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数字工程   数字孪生   数字系统模型   数字线索  
描述: 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和工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对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借助数字工程系统化提升产品敏捷研发能力、夯实自主研制基础和提高客户满意度。本文分析了国外数字工程实施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数字化建设基础,提出了航空发动机数字工程总体技术框架,初步定义了数字工程在航空发动机全生命周期内的应用场景,对航空发动机数字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识别和分析。在建设实施层面提出了逐步推行先导试点项目、构建数字化生态和文化、统筹算力支撑、加强仿真采信等发展建议。
面向飞机机翼数字孪生的在线加速度积分方法
作者: 杨亮亮     来孝楠     何西旺     李鹏     郭正刚     宋学官   来源: 机械工程学报 年份: 202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加速度   数字孪生   飞机机翼   位移   在线积分  
描述: 传感器在线数据的准确快速处理是确保数字孪生可靠性和时效性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对于描述运动状态的数字孪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面向飞机机翼数字孪生体构建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出基于在线加速度积分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质量监督与风险管理分析
作者: 姚东林   来源: 中国机械 年份: 202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全生命周期   质量监督   航空产品   风险管理  
描述: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质量监督与风险管理分析
飞机大部件对接系统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刘春     陈宇     杨冬     徐玉飞     丁冬冬   来源: 航空制造技术 年份: 202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大部件对接   可视化模型   数据采集   虚实映射  
描述: 飞机大部件对接系统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研究
航空发动机试验测试信息化技术与虚拟测试分析
作者: 吴小佳   来源: 中国机械 年份: 202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数字孪生   试验测试   信息化技术   虚拟测试  
描述: 航空发动机试验测试信息化技术与虚拟测试分析
数字孪生技术在航空发动机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游巧立     叶利国     彭盛佳     李德强     汤军浪   来源: 中国设备工程 年份: 202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数字孪生   航空发动机   试验验证   产品设计   生产制造  
描述: 数字孪生技术在航空发动机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机场搬移航空器能力建设的研究
作者: 袁博   来源: 民航管理 年份: 201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应急救援   航空器  
描述: 随着民航事业的蓬勃发展,机场的系统性、协同性越来越强,各部门、各环节运行关联度越来越高,突发情况下应急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在某些特殊情况(如航空器轮胎爆胎或者冲出跑道)发生后,航空器可能在机场丧失
面向航空6G的频谱认知智能管控
作者: 刘东   吴启晖   Tony   Q.S.Quek   来源: 物联网学报 年份: 202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快速协同学习   智能决策   航空6G   频谱认知智能管控   频谱云  
描述: 、频谱传感网4个主要模块的功能作用。分析探讨了面向航空6G的频谱认知智能管控的3个关键技术,即三维频谱空间数字孪生、3D频谱智能决策、频谱图谱化快速协同学习,以期为后续航空6G与频谱智能管控的研究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航空航天制造中的智能化技术
作者: 刘强   来源: 现代制造 年份: 202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能数控系统   数字孪生   标准规范   智能机床   智能化技术   智能制造   数控加工过程  
描述: 制造业先后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几个阶段,现在正处于智能化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现在普遍称为四次工业革命。从"工业1.0"到"工业4.0",不同时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变迁都有着显著的标志和技术特点。面向"工业4.0",未来制造技术面临4个新的转变:第一,从相对单一的制造环境到复杂且混合的制造环境。例如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宏观与微纳、增材与减材、数字与模拟等的混合,机器人与人类、赛博空间与物理实体等的融合。
< 1 2 3 4 5 6 ...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