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货运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日期:2016.12.22 点击数:9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崔志芳 

【关键词】 航空货运 制度 交易成本

【摘要】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货运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国民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近年来,民航货邮运输量除在2008年因受奥运影响同比基本持平外,其余年份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相比发达国家,中国航空货运业仍处于成长期,规模相对较小,整体上仍处于重客轻货、货随客走的状态,尚未形成适应中国运输特点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策略;货运市场竞争未形成良性的秩序;货运代理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航空货运运价水平较低;地面配套设施、设备和增值服务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以上均严重影响航空货运产品的时效性和稳定性。于此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航空货运市场萎缩严重,根据民航局的统计公报,2011年上半年民航货运业同比出现下滑。此外,国外航空货运巨头不断增加至我国的货运航班和国内铁路的大规模扩建,给我国航空货运的发展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透过对市场现状的分析,发现市场运行存在“近怪”和“远忧”两方面的困惑,多处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市场竞争处于在“价格战”阶段;货运舱位多数不提供提前“售票”的服务;不同等级货物的服务“被统一服务”;无“承诺”的服务……表象上看是竞争体制和服务方面存在问题,但通过深入思索、研究,发现航空货运行业存在高额的“交易成本”和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租值消散”问题。本文结合制度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和合约经济学的具体理论和方法,研究航空业存在“租值消散”的根本原因和表现形式,对航空货运业私有化和航空货运产品的“经历商品”属性问题予以了讨论。分析行业向前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在于可以提高社会的总福利,降低总成本。无论这种前进是以技术进步形式还是制度改革的形式进行的,其根本原动力是不变的。航空货运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同样不会偏离上述轨道。总的来说,航空货运未来的经营方向一定会沿着降低单位重量的运输实际操作成本和降低运输交易成本的方向去走,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本文分析提出了多方位、立体式的改革途径。 第一方面:优化航空货运的生产运行制度。例如:航空货运业产品一定程度上实现私有化运营和生产。“分成合约”对于提高产品收益,加强市场联动性,降低总体生产风险是十分有利的;建立行业“承诺”管理标准,规范托运人和承运人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航空货运人员的准入和评级制度,实现航空货运人才市场的有序发展;确保机场的公益性定位,按照航空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运营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方面:全面降低航空货运业的“交易成本”。例如:提高信息透明度。一旦信息完全透明化,很多“交易成本”便会“见光”自动融化,各操作环节的职责会更加明确,问题解决起来也会比较容易;要简化操作流程。最好能够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提供集航空运输、订舱、仓储、分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以及报关、保险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提高效率,同时,可以考虑在条件具备的机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海关监管区或自由贸易区,为发展国际航空物流提供便利;建立可度量的国有航空企业绩效管理制度。采取指标承包责任制,让奖金与对应的工作指标挂钩,拉货率、载运率、航班批复正常率等落实到岗,建立一个严格监督和考核的电子化、系统化管理体制。 第三方面:全方位降低航空货运操作成本,提高产品收益率。例如:推广电子货运,削减“实际运行成本”,缩短货物运输时间;网络化运营,扩大规模效益,凸显网络型航空公司的结构优势,注意联盟产品的对接;加大收益管理思想在中国航空企业的落实力度,实现航班收益最大化;发展多式联运,发挥行业规模效应;探求正确的产品定位,明确铁路和航空这两者之间产品定位的不同,铁路的“盘子”在中国,航空的“盘子”在世界,国内、国际间的中转业务也必将成为航空货运棋局的一个“活眼”, 最终形成“铁路”与“航空”之间的“英”、“雄”鼎立的局面。 从“制度”、“交易成本”和“成本—收益”出发,作者试图论证通过“制度”这一根本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幕后推手”,然后辅助以电子化、规模化等技术革新和经营方式革新,推动产业的进步,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提高航空货运产品市场匹配度,为航空货运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人民大学

【学位授予年度】2016

【导师姓名】李琼

【读秀链接】读秀链接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