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历年航空照片判释林口台地的崩坏特性

日期:2016.12.22 点击数:9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周禀珊 

【关键词】 航照判读 浅层崩塌 冲蚀沟 红土砾石台地 林口台地

【摘要】臺灣破碎的地層、崎嶇的地形,加上降雨集中,使各式邊坡崩壞的現象發達,其中紅土礫石臺地為本島易發生崩壞的地區。為瞭解颱風降雨特性對紅土礫石臺地的影響,本文選以納莉颱風後有明顯坡地變動的林口臺地為研究區,以涵蓋近20年的航空照片判釋該區在各豪雨、地震後再作用之崩壞地。主要研究目的有四:(1)比較歷年崩壞地之分布特性;(2)分析崩壞地之地形、地層特微;(3)比較歷次誘發事件規模與崩壞地之關係;(4)分析颱風降雨空間與崩壞地分布之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本區崩壞地類型以崩塌地(淺層崩塌)和沖蝕溝為主,崩塌地的面積明顯偏小,六成以上都小於500 m2。臺地周緣邊坡東、西、北三區中,以東區總崩壞地頻度最高,沖蝕溝再作用現象也明顯集中在本區,應該是東區位於古扇洲扇頂位置,後繼的相對抬升量也最高,以致於本區不但有厚層礫石層出露,而且邊坡最陡、水系密度最高所導致。 規模特大的颱風如西仕(373 mm、120 mm hr-1)、納莉颱風(876 mm、73 mm hr-1),在林口臺地內的降雨分布卻不相同,遂造成西仕颱風的崩壞地集中於東北部和西北部,納莉颱風則全區崩壞地較分散,顯示同是規模大的颱風約在190 km2的臺地丘陵區中,降雨特性也不盡相同,造成崩壞地的分布區域迥然不同。因此,欲瞭解一地區之崩壞特性時,應持續建立一區的崩壞地之歷史資料庫,以期作為防災之參考。也提醒從事區域崩壞潛感分析時,採用單次誘發事件時,應考慮誘發事件是否具代表性。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台湾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年度】2016

【导师姓名】沈淑敏

【读秀链接】读秀链接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