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37年“航空救国”运动探析

日期:2016.12.22 点击数:672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雪 

【关键词】 航空救国(1931—1937) 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航空发展

【摘要】1931-1937年的“航空救国”运动,是一场中华各民族参与的的航空国防运动,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亦或抗日战争史上有着突出影响。1931-1937年的“航空救国”运动,始于日本在1931-1932年的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东北及上海地区进行的“无差别轰炸”,其直接促使国民政府急切开展“航空救国”运动。运动旨在加强航空国防、救亡图存。运动甫始,政府即健全机构,加大宣传,引导国人及海外华人华侨,捐资捐物,共赴国难。出于爱国热忱,各阶层纷纷解囊购机,在1933-1936年局势混沌之下,民众捐机44架,有效助力中国空军的发展;至运动高潮之际,即1936年春季开始的“贺寿献机”名义的国防运动,仅8月余中国军民便捐机123架。于彼乱世民国,这样辉煌的成就,为抵抗侵略,为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做好了军事准备和国防动员。此外,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前,“航空救国”运动对于唤醒民众、凝聚力量、夯实国防工业、推进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等,都具有积极影响。抗战中空军健儿英勇战斗,保家卫国,蓝天碧血扬国威,为抗战最后胜利立下卓著功勋。因此,“航空救国”运动是一声号角,吹响了中华民族勇于战斗、敢于胜利、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历史是一面镜子,1931-1937年间的“航空救国”运动,对于今天的航空建设有诸多启示。如科技开发及创新应立足自身、注意创造性、夯实民众基础等。这些启示,对于增强当代中国国防、提升综合国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授予年度】2016

【导师姓名】陈俊

【读秀链接】读秀链接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