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40年体制变革路:正确决策 勇敢变革

日期:2018.08.20 点击数:51

【类型】新闻

【来源】中国航空报

【全文】

翻看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把握大势、顺应潮流,一次次革故鼎新的体制变革影响重大。政企分开、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国际化开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航空工业紧随国家政策变化,在原来极其薄弱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优化、提升、壮大,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技术密集、基础雄厚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之路艰辛坎坷,辉煌成就来之不易。2008年11月6日,中国航空工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挂牌成立。从这天起,一艘搭乘40万名员工,近200家所属企事业单位,近3000亿元总资产的集团战舰,昂首起航。这是中国航空工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战略性整合和专业化重组,被亲历者们称之为脱胎换骨。

回顾这段历史,震撼聚变并非一蹴而就,我们沿着改革开放的历程追溯这支国家队变革的轨迹,给一切收获找到了答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航空工业是在极其微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国航空工业也开始了全面实施“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1982年5月25日,根据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3次会议决定,第三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空工业部,揭开神秘面纱的航空工业部正式亮相。1988年7月5日,遵照国务院关于“转变职能、下放权力、调整机构、精简人员”的方针,航空航天工业部正式宣告成立,“小政府、大集团”应运而生。在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小政府、大集团”助力了航空航天系统承担大型项目、形成集团性结构;军民结合,以民养军,完成航空航天任务;参加国际合作,走向世界;转变政府职能,增大企业自主权等多项变革。一年内,航空航天工业部就实现了“一机定型、三机上天、四星高照”的壮举,全面完成科研生产计划。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同步增长,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蓝图,一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历史性变革在中国拉开了大幕。6月26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作为改革大潮中强有力的波澜,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宣告诞生,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此时中国航空工业已有了一个相当好的基础:研制生产了1.3万多架飞机,5万多台发动机,1.4万多发导弹,开发和生产了一大批民品。日月交辉、战鹰冲天,此后中国航空工业像它的蓝白司徽所预示的一样,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蒸蒸日上。到1998年,中国航空工业共有企业单位256个,员工52.4万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8亿元。

1999年7月1日,为改革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国航空工业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分立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以此为起点,我国航空工业正式告别计划经济时代,航空企业开始自负盈亏。两个集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使经济规模成倍增长,自主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一大批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民用飞机和非航产品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实现跨越发展。从两个集团分开时的总资产不足1000亿元,销售收入不足400亿元,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两个集团资产总额达到近3000亿元,销售收入近1500亿元,利润总额超过60亿元。

正是具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2008年中国航空工业的重新整合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从新航空奔向强航空的路上,中国航空工业从仰视到平视,从整合到融合,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新起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正逢其时。通过深化改革,中国航空工业主业更加集中突出,机构更加精简精干,管理更加高效顺畅,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中国航空工业营业收入增长到3712亿元,利润总额增长到168亿元。

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航空工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紧跟改革开放的节拍,实施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赢得了今天产业发展的大好局面。未来,中国航空工业仍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3 0
Rss订阅